获奖作品十号,作者伏尔加的鱼。恭喜这位朋友获得四九送出的奖品。作者是一位博士,四九一直对那些上了大学还有力气继续学的人怀有敬意,我毕业以后基本在无任何学习念头。对于坚持学习,一直到博士的人,简直就是我心中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一直对于他们的生活还是很好奇的,难道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这位朋友的文章打消了我的猜想,他们跟普通人一样,除了学习不一样,其他什么都有!
先自我介绍一下:本人80年代末期出生于中部的某一贫困县的小山村,博士毕业于中国Top5的高校,现在是东南沿海的某个省份某个海滨城市的体制内工作人员。为什么取这个标题呢?不是标新立异、要吸引大家的眼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虽刚过而立之年,回顾过去的经历,的确有太多的风风雨雨;二是的确有经历一些女人,真心想回归感情,找一个如意的伴侣,过“归人”的日子。
理想与学业:竭尽全力奔跑,不给自己留有余地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为了我的理想,我可以一直坚持并吃苦耐劳。我一直反思,为什么我能够这样?可能与我的出生有关。小时候家里很穷,记得上小学的学费基本上都是靠借的,小学时周末基本上都是在白莲水田(面积很大,而且水也比较深,经常淹过膝盖)里拔野草。当时个子也矮,在水田里基本上看不到太阳,里面如迷宫般。我记忆尤为深刻:一定不能再这样干了,会累死人,要干点轻松点的活。但是,爸妈承认而且允许的轻松点的活只有读书!所以,不是我喜欢读书,而是干体力和农活是在是太累了,怕干了!
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习佼佼者,但是高考的时候出了点意外,没有考好。我很倔强,没有复读,自己去北方上大学了,父母也没有送。大学其实过的比较压抑,原因是可能我天生和这里的同学不是一类人,我认真学习,上课积极与任课老师互动,但是却被同学们认为是逞强,是要表现自己!最郁闷的是在大学入党,四年居然每次投票都没有过半。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现在都不愿意和大学同学接触。再看看他们现在从事的职业(卖保险、卖房子、卖手机、各种漂泊,各位看官,没有歧视这些的意思)和生活状态就知道,的确我走出来不与他们为伍是对的。在大学一直有考研的想法,就执行呗!我依旧记忆深刻:北方的冬天早上六点左右冰冷刺骨,关键宿舍的大门还没有开,就爬围墙出去,买个馒头和豆浆,每天打了鸡血一样自习。那段时间是大学期间时间管理和规划、执行管理做得最好的时候,状态和自信也是最好的时候。每天虽然辛苦,但是成就感和收获感特别强。有这种状态考不上都难,最后顺利上了北京某985高校,在北京开始了6年旅程。
北京的六年经历对我现在的影响最为直接。硕士的确过的是猪一般的生活,直接导致我的体重居高不下。研究生同学有个官二代,吃喝玩乐都是他埋单,每天晚上都是打开PPS看电影。到了博士,我不想在原来的学校读,就一鼓作气——考!又拿出来考研时候的状态,打鸡血一样,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上了名校博士,而且是王牌专业。本以为博士也是把自己当猪养,结果偏偏遇上一个极其严苛而且变态的博导,直接导致我博士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有时间我会把这段经历写出来)。现在回过来想想:这也是对我的磨砺吧!我农家出来的小子,什么背景也没有,就是一个光脚的,什么大场面都没有机会经历过,这样的经历很难得,工作之后更觉得愈发宝贵。所以,奉劝各位在苦难煎熬中的弟兄们:咬咬牙,没有啥过不去,过来了,这也是你人生中光芒四射的时光!
父母与家庭:岁月蹉跎但在进步
父亲一直比较老实本分,甚至是不通人情世故,时而有点懦弱又极其固执。母亲一直很强势,性格落落大方。这两种人放到一起,有时就会有很多的争吵。很多事情父亲不去做,倒逼女人出面去交涉。因此,母亲一直抱怨自己很累!我们兄弟姐妹多,家里很拮据,父亲三、四十岁的时候总是去三明市明溪县、清流县等地搞副业,其实就是做伐木工,每次过年回家工头老是赊账,父亲也经常空手而归。记得有一次:快要过年的夜里,家里还下雨,父亲拎着个蛇皮袋回来了,脸上有回家的开心,又有些神情紧张,而母亲还在做手工补贴家用。父亲在兜里摸了半天,摸出100块钱给母亲,母亲接了一百元后没说什么,去给父亲烫了碗黄米膏。看到父亲伴着糖狼吞虎咽,母亲眼里泪水一直在打转。这一幕场景,我现在能够明白:一个女人是有多么心酸和无奈。穷啊,那时候是真穷!也是因为穷,父母吃了很多的亏,我们也受了很多的眼光。在我印象中,我家真是一直没有富裕过,包括现在也是,只是儿女们长大了、工作了,父母不穷了,但也没有很富裕,父母依然种着些地和瓜果!
去年中秋回农村老家过节,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人把各自家的私家车都停在家门口,家门口都很难放下的时候,我看到父母舒展开的眉头。那一刻,我知道,他们的腰杆直了很多。我也是因为怕穷、没钱,所以在读研究生期间到处赚钱。结果我发现我的赚钱能力还可以,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和金钱。在北京的六年期间主要通过教育培训搞了不少钱,2013年在县城用父母的名义买了一套商品房,16年装修了,已经入住。这下父母彻底又转变了角色,变成城里人了,成了乡里乡亲眼中的“出息人”(儿子女儿有出息孝顺、有房有车、在城里有房子可以安居养老)。
其实,关于买房子我是被逼无奈。被世人的眼光所逼,被父母渴望的眼光所逼。我肯定在大城市工作,我在县城买房子没用,我又住不了多少。但是,乡下人的眼光就是那么世俗,总是在父母耳边吹风,说你儿子多优秀,怎么怎么样。这下父母坐不住了,尤其是我的母亲天天拾叨我。没有办法,咬咬牙搞了点钱,把首付十多万凑齐买了(当时压力特别大)。现在比较轻松了,但是我现在每个月在这套房子上还着三千多的房贷,另外我现在还面临着结婚和在大城市买房子的压力。现在反过来看这件事,未必不好。一是父母的确不容易,每次看到父亲腿上静脉盘根错节我就心酸,那是多年高强度劳动的后果,应该让父母过好点,至少是应该让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舒坦;二是我花钱大手大脚,这也是我的一项事业,钱留着当时也花了,我用钱办了一项事业;三是我现在单身,要交女朋友,虽然比不上现在工作城市里的房子,但是我多少有点底气了(去年又自己买车了),当然我更希望未来的女朋友不要那么世俗。
情感与女人:空白中有花边
我这些年一直单身。工作之后,由于在比较有前途的部门,所以介绍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是一直没有比较合适的人选。在这里我想给大家讲讲在北京期间的经历。
读硕士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玩得不错的女孩子,河南人,长相也不错,就是性格比较内敛一些。我们考研面试的时候就认识了。但是,当时我一直对一个富家女情有独钟,老是屁颠屁颠跟在富家女后面,替她写论文啊什么的。实际情况是富家女跟我没感觉,只是对我的学识有崇拜。后来毕业的时候喝醉酒了跟河南女孩表白了,那女孩半推半就,可我又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我和河南女孩最后没有在一起。现在回过头来,的确觉得挺遗憾的,不然我估计就留北京工作了。博士阶段也没有正式的恋情,但是生理上的确需要啊,怎么办?网络约呗!在网上泡良(从本科的时候开始泡良,有空我也会把收获写出来),有时候就在狼友之间交换资源,我尤其钟爱少妇熟女。最简单的理由是:她们不像小姑娘,扭扭捏捏,放得开,懂得男人的需要。这个女的就是14年年初和某狼友交换得来的。起初我以为既然是交换的,品质肯定不怎么样,因为基本的逻辑是人家玩得不想玩了才舍得给你!结果还真不是,我单独起一段来描写我跟她(叫她烟雨吧)的经历。
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烟雨的具体姓名、年龄(猜测45左右)、电话号码(我们平时QQ和微信联系)。我只知道她在燕郊的某个小学当英语兼音乐老师,家境富裕,女儿在宁波上大学,老公是天津某国企的副厅级干部。在网上加她没多久她就要跟我视频,我很激动,感觉“上钩”了。视频之后她觉得我素质不错,我当时胆子也大,把我自己的底全部交了,这样她也开始慢慢信任我。第一次约会去的天津,她在地铁口等我,她长得挺好看,个子很高170cm上下,身材很好,皮肤也一直保养很好,胸至少有C以上,下面很干净而且很温润,综合可以打到8.5分(10分总分)以上。见面后,直奔七天连锁宾馆,大战几个回合(后面几次还都是无套)之后才开始进入聊天状态。她说我个子没有达到她理想的水平,我以为我们关系就戛然而止了。结果,每次她又经不起我的软磨硬泡,我又跑去天津找她了,这样在天津的状态我们维持了一年半,基本上每月见面1-2次。后来她女儿高考后,她就回燕郊教书了。我就去燕郊找她,她还经常开她的奥迪A5带我兜风,去她其他的房子里“挥洒汗水”。一直到我博士毕业离开北京,我们的关系就这样一直维系了3年多。我们两在一起不仅仅有性,更重要的是信任和感情,她知道我不会乱来,我也知道她不敢瞎干。其实,她很无奈,有时候经常抱着我哭半天,我怎么安慰都有不行。她老公在外面还有个家,基本上回燕郊次数也少,也不碰她。她老公跟小三生了个女儿,她老公家里人都知道,还帮着一起瞒着她。她跟我在一起一是安全,二是我给她温暖,三是她一个人的确寂寞孤独。
最后,烟雨知道我要离开北京了,想多见我几次。那段时间我的确因为毕业的事情很忙,身体上也吃不消,比较疲乏,就见得不多。当毕业那年五月跟她见面之后,她问:我们还有多少次见面的机会?我哽咽半天说不出话来,那天我们抱在一起好久,而她已经泪如雨下。六月,我要离开北京了,她要我去燕郊,说要给我礼物。我找理由推脱了,没有去见她!因为,我知道,这几年我亏欠她太多,经济实力也不行,没有给她买过任何礼物。另外,我也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样与她面对离别。
来新城市工作以后,她还经常和我保持着联系,经常在微信上贫几句。就在昨天,我把最后一次不见面的理由认认真真地讲给她听,她在微信一端沉默好久后,我在微信另一端听到了她默默的哭声。后来她没有再说话,挂断了微信。过了一会儿,她在微信上留言道:我爱你,我也很想你,而且心里一直有你……
往事已散,斯人犹在!就让她的回复为这篇文章划上句号吧!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文章。发布者:四九巡城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ad49.com/archives/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