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生

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不会忘记这个带着标签的同学,每当我想起他一个人面无表情孤独的坐在班级的角落里,我都会泛起我的同情心。在那个年代,在那个时候,这个班级里的特殊人物,让我们班的气氛变得很微妙,尤其是当我们这些正常的同学在班级里追逐打闹的时候,他用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们,那种落寞的孤僻感,让人感觉不寒而栗,当我们正常的参加学校活动的时候,他却是我们羡慕的另类,他可以背着书包提前放学,而在我们羡慕的眼神注视下,他孤独的走出校门,偷瞄我们的眼神中今天我才明白,那不是幸福的挑衅,而是寂寞的无奈。

旁听生

旁听生这个词语我想很多朋友没有听到过,这个词语多少带着点时代的特色。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我们的班主任跟我宣布了一件事情,我们班来了一个旁听生,老师给我们简单地解释了一下旁听生的意思。我们知道这个同学仅仅是在我们班里面旁听,不参与任何的班级活动,所有的学习完全靠自觉,老师不会提问他,更不会对他的学习生活施加任何的督促,也就是说他学的好也好,学的坏也罢,完全跟我们班级没有任何关系。老师着重提醒我们,不要跟这个同学打闹,也不要主动的去招惹这位同学。

那天上完了第一节课后我们班主任带着一位个子不高的同学走进了班级,随后安排了两位同学搬了一套桌椅进来放到了班级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然后指了指这位同学,他低着头走过去,这个位置成了他固定的领地,我们每周换座位都与他无关,他是铁打的营盘,我们是流水的兵。
旁听生

在我们并不健全的认知中,还不理解一个旁听生的心理,对老师的话并没有很在意。当这个同学刚来的时候,我们对这位陌生的同学还是充满了好奇心,抱有很浓厚的好感的,毕竟他并不是一个有缺陷的同学,看起来与我们并无二致。真正让我们感觉与他有距离的是因为他不用参与班级的任何活动,甚至课间操都不需要参加,而第二节课中的那个眼保健操,班主任刻意的提醒值周生,除了这位同学以外,任何人不好好做眼保健操都要扣分,唯独他做不做都没关系,因为他的考核成绩跟班级荣誉没有任何关系。
旁听生

隔阂就是从差别中产生的,我们需要做的,需要注意的,在他那里都无所谓,而他,只要足够老实,不调皮,不捣蛋,不跟我们发生任何的关联就可以了。班主任还时不时的提醒我们他旁听生的身份,以示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好奇心慢慢消失殆尽,这个旁听生成了我们禁忌的话题,大家都在尽量避免与他发生任何的交集,更有个别的女人同学私底下传说他是一个非常坏的同学,非常可怕。有的时候她们打闹的时候不小心把笔掉到这位旁听生的附近,她们都不敢去捡,而要求到我们去帮忙捡回来,班级的气氛因为这位旁听生的存在而变得非常古怪。同学们每当谈起他来的时候都要窃窃私语,不敢大声说话,私底下的传言跟同学们的表现让这位旁听生同学与我们之间产生了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旁听生

一次学校举行课间操比赛,每个班级都要参加,大家穿着整齐的校服,白球鞋,每天下午第二节课上完以后班主任带着练操,一开始我们因为不上课而高兴,但是没几天就因为老师的严格要求变得不耐烦。而那位旁听生同学却因为不需要参加活动,可以在第二节课下课后就背着书包提前离开学校成为了我们的羡慕对象。每天他一个人在大家的注视下,背着书包离开学校的身影,至今都让我难以忘怀。

这位同学一直跟我们到小学六年级的上学期,有一天他没来上学,到了第二节课下课的时候班主任过来叫了两个男同学把他的铁营盘搬走了,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这位同学离开了我们的班级。来的时候静悄悄,走的时候也没有告别,在我们的印象中仅仅知道的他的名字,他家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人,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他就这么离开了我们。而他的离开也并没有引起我们的任何骚动,大家甚至都没有任何的谈论,好像这个同学在我们班级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班级还是那个班级,我们还是我们,而他在我们心目中无足轻重。
旁听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偶尔会想起他,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年代,那个我天真无邪的年代。他的现在是什么样没人知道,同学会上会有人提起他来,大家依旧还是一无所知,我们大家对他的了解都是相同的。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看我们的,当我们有玩有闹的时候,他是否也想参与进来,当我们在操场上练习体操的时候,他是否也想跟我们一样参加活动,当课堂上老师因为我们回答不上来提问而被批评的时候,他是否会因为老师从不提问他而沾沾自喜,当班机上的女生害怕他的时候,他是否想解释给大家听,当同学们窃窃私语谈论他的时候,他是否会因此而生气。他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另类身份回家去埋怨他的父母。他是否也想跟我们说点什么,跟我们谈谈他的理想,谈谈他的家人,谈谈他为什么会成为为一个旁听生。
旁听生

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曾经是别人眼里的另类,我了解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当大家看待你的眼神充满了问号的时候,是坚持自己的另类,不去解释,不去沟通,让大家的问号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多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人与人之间沟通是最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成为另类的原因并不是你的高冷,而是你刻意的避开沟通的渠道造成了鸿沟。只有双方都有意愿去沟通,去互换各自的诉求,取得共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旁听生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文章。发布者:四九巡城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ad49.com/archives/6325.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0年9月14日 上午7:42
下一篇 2020年9月18日 上午7: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