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前些日子发布了一个更新公告,计划从从iOS14.5开始,推出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规则。当应用程序访问手机IDFA时,iOS 14.5会弹出窗口提醒用户,提供“允许跟踪”和“不允许应用程序跟踪”的选项。苹果这样做是将开启追踪的权利交还给用户。最大的意义在于把选择权交还给用户,限制了大公司无休止的滥用用户隐私的行为,同时还可以逐步培养大家的隐私意识。无论从保护隐私方面还是对用户负责方面都符合苹果一贯以来的作风。
而近期有报道称,有中国科技公司针对苹果的做法正在测试一种名为互联网广告标识(CAID)工具,用以规避苹果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规则。这些公司包括百度、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对此苹果公司发出警告,:“我们发现您的应用收集了用户和设备信息,且为用户的设备创建了唯一的标识符。”开发人员必须在14天内更新应用以符合苹果商店的规则,否则可能会被下架。伦敦《金融时报》报道中还提到中国开发人员设计了两种CAID,一种是基于用户的IP地址,另一种基于电话的IMEI,IMEI是唯一的设备标识号。苹果认定收集这两种信息都是违反隐私规定的。
也就是说苹果从保护隐私的方面出台了一个办法,而中国的大公司准备采取办法绕过苹果的规定,不接受这个规定,因此得到了苹果对中国几个准备采取绕路走行为公司的警告,警告还是很严厉的,如果不接受苹果的这个规则,那就采取下架的处罚措施。
中国国内一直以来都缺乏对大公司的监管,尤其是手机用户隐私方面的监管,安卓机阵营现在基本上已经烂透了,甭管多大的品牌对追踪用户行为的做法几乎都采取了放任自流的行为,每当我们提起APP收集用户隐私方面的劣行,大家都义愤填膺,随便说句话,搜索个信息都会得到其他相关联APP的响应,这些烂仔已经团结在一起,沆瀣一气对用户进行围剿,用乌烟瘴气来形容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并不过分。为了挣钱,它们已经完全不顾及吃相,哪怕是把每一个用户扒得精光也在所不惜。而长久以来普通用户对隐私保护方面的态度极大的纵容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的嚣张行为。也许就像李彦宏说过的:“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方便。”资本在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变得极度放飞自我,甚至到了毫不顾忌的程度。
苹果的IDFA是什么呢?为什么所有人都想要它?简单理解其实就是一个苹果用户的网络身份证,只要获取到了这个id,应用开发者就能知道你点击了哪些广告,看了哪些信息,对哪些东西感兴趣。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通过获得这个标识,再结合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喜好、年龄、性别、学历、甚至是社会关系,能够更加精准的为你推送你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我最近想换个笔记本电脑,只要我搜索过相关的内容,那么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一系列app都会给我推送笔记本相关的内容,甚至在我跟朋友聊天涉及到某品牌的东西时,就会接到该品牌广告的精准推送!
细思极恐!如果有一个人通过网络信息的收集,能叫得出你的名字,你孩子甚至你父母的名字,并知道你的一切行为习惯和路径,要冒充你的身份或者干点什么违法的事情简直太简单了!追踪这种行为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投其所好,精准投放”,说得直白一点不就是“利用人性弱点”吗?现在用iOS 14.5的iphone用户会发现“位置跟踪的处理方式”变了,IDFA变成了“允许跟踪”和“不允许应用程序跟踪”的选项。这代表着什么?苹果将开启追踪的权利交还给用户。不需要精确收集,只要给我一个正确的“范围”就够了!
这样做对于那些长久以来靠着一套狼狈为奸组合拳打遍天下的国内互联网应用无异于釜底抽薪,不仅仅是动了他们的奶酪,简直就是把盘子都给端走了,于是国内这些偷摸习惯的互联网企业想出了这个绕路走的办法,但是没想到苹果却直接把警告贴到了他们的家门口,宁可刀兵相见,也要保护自己的客户,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抛开那些毫无营养的情怀不谈,这一次我无条件的挺苹果,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确实值得盛赞。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早期形成的“丛林法则”和“草莽精神”对当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促成了当下互联网巨头的形成。但在当前环境下,由此形成的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已经对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根据2017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通报,中国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占GDP的0.63%,一年损失金额高达人民币4000多亿元,而这一情况的幕后推手就是这些站在高台上数钱的互联网企业,他们难辞其咎。它们所带来的行为复杂性和危害性在中国的市场中变得更加错综,对个人隐私的侵害堪称是触目惊心,如继续放任自流将带来群众的极大不安全感。
你在线下逛商场的时候,被人脸识别到,商家就知道你的身份和其他信息,然后对你针对性进行推荐和差别定价,同时拉黑一些有黑历史的、不受欢迎的客户,比如暗访记者,比如特别喜欢投诉和讲价的客户。人脸识别,也是通过收集用户的人脸信息来识别单个用户,于是店家“知道了谁正在逛我的店”。这跟互联网巨头们渴望的“知道谁正在访问我的APP”逻辑一样。这背后还有一个大原则:谁能更精准的识别单个用户,并且知道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比如性别、年龄、地域,甚至是收入、爱好、性癖、海王指数、冲动消费倾向),谁就能从用户身上搜取更大的利益。而谁能更无底线的侵犯用户隐私,谁就能更精准、更充分的获得上述信息。在国内互联网环境日益恶化,国内各大巨头都为了增长和利润、争先比烂的时候,苹果公司做出实实在在的限制举措来打破这个比烂的循环,也是特别不容易,值得点赞。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文章。发布者:四九巡城使,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ead49.com/archives/6997.html